梅州水泥预制排水管国内水泥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种种迹象也表明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也无法得到根本上的缓解。在这种情况下,水泥企业想要生存,降低成本获得竞争空间和寻找新市场成为两个最佳选择。国内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水泥企业必须加速实现智能化和工业化。智能化工厂具有精确计量,持续稳定生产等多重优势,对于降低水泥的生产成本大有裨益。
“一带一路”战略在沿线国家的落地,启动了上百项特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每年催生了数亿吨的水泥需求。总部位于亚太区最大的专项投资、财务顾问和金融服务的国际供应商麦格理预计“一带一路”的发展每年带动6亿吨的水泥需求。这无疑给深陷产能过剩泥潭的国内水泥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国际“产能合作”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亮点。此外,对于许多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国先进产能的进入帮助其完善工业体系的同时也将中国的工业标准推向世界。
人为阻碍“新陈代谢”、垄断不可为
李克强在此次会议上表示“以‘中国制造2025’为抓手推动制造业提质升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
对于水泥行业如何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目前依然存在误区和障碍,“淘汰落后不是单纯把落后产能关掉,而是关掉的同时取而代之先进产能。”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就如人的新陈代谢。”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当前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展缓慢,反而出现“越去越多”的怪相。
梅州水泥预制排水管“之所以淘汰落后产能无进展,与各地错峰生产、停窑限产‘常态化’不无关系。”业内学者表示。从各地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2015年水泥价格的低谷,许多落后水泥企业由于生产成本过高,入不敷出,纷纷关停。但当一系列人为干扰市场的行为后,水泥价格上涨,本已准备彻底退出企业“死灰复燃”。此外,对于部分地区停窑限产常态化的情况,下游产业已经表示了不满。今年7月,西安市22家预拌混凝土企业联名向西安市副市长聂仲秋提出请求,希望对水泥企业展开反垄断调查。
无论是人为组织淘汰落后产能还是变相的垄断提价,都不利于行业本身的发展和进步,对于解决“总理之问”并没有任何作用。现阶段,唯有积极主动地推进水泥生产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切实淘汰落后产能才能实现我国从水泥生产大国向水泥强国的转变。
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这些较长一段时间困扰水泥企业的污染问题,由于政策法规的逐步收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已经大为改善。特别是粉尘方面,部分国内水泥企业排放浓度已经降至10mg/m3以下。
然而,就在各项常见污染物治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之时,噪声污染却始终没有得到水泥行业的足够重视。种种迹象表明,水泥企业正在为长期噪声治理缺位付出代价。
去年12月3日,十堰市郧西县武当水泥厂就因噪声等问题被当地环保局处罚5万元。这是11月26日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湖北以来,十堰接到的中央环保督察组交办的首起信访案件。
曾有声学专家表示,水泥工业噪声防控标准(厂界标准)很有可能由当前3类标准中的白天65dB(A)夜间55dB(A),提升到2类标准的白天60dB(A)夜间50dB(A)。各地也正在加快推进对于噪声污染的治理。今年6月1日,贵州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正式向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提请审议《贵州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的议案。
其实,对于水泥等工业企业的噪声防治一直在项目环评规划指标中,但由于实际操作中的不规范,不少老项目存在噪声污染依然可以通过环评。“这种现象正在逐步得到改善,漏洞正在被堵上。”一位行业从业者表示。“这与当下,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有紧密的联系。”
近期发布的《2017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印证了这个观点,报告显示,2016年共收到环境问题投诉119万件,其中有关噪声的投诉52.2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43.9%。陕西省环保厅收到的噪声投诉也占了上半年投诉举报总数的六成。
从当前的趋势来看,噪声污染治理必须得到各家水泥企业的重视。除了前面提到的外在要求,水泥企业想要成为城市“伴生”企业的目标也从客观上要求了水泥企业应当加快噪声治理的步伐。
此外,由于水泥生产的复杂性,由此产生的噪声种类也是错综复杂,很难用一种方法来解决。特别是广泛分布在水泥生产各个环节的风机系统,更被认为是噪声治理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