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水泥预制排水管今年下半年,国内环保治理骤然升温。部分地方,环保督察虽然对环境违法行为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但是“一刀切”现象也较为严重,大量厂家被关停整治,原材料价格暴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稳定。
央视发声
在建材领域,受环保督察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加之多地实行错峰停产,国内不少地区水泥价格大幅上涨,河南水泥价格一夜暴涨50元/吨,随后河北地区再次开始推涨水泥价格20-50元/吨。
此前,多家混凝土行业协会发布告客户书,明确告知:为配合中央督察组的环境督查,全省各地紧紧抓住契机全面开展大排查,大整治,超标排放的矿区、採石场、扎石厂纷纷停产整顿,关门停业,导致预拌混凝土用石的主要供货渠道供货断裂,石子供应严重短缺,已影响到预拌混凝土正常生产,相当多生产企业因买不到石子而面临停产,已无法保证广大客户的要求而随时可能停产。
总体来看,面对当前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强力治污势在必行,环保督察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也符合当前改善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京津冀及周边大气污染防治督察为例,开展三个月以来,已经检查超过3.2万家企业,其中超过2万家企业存在环境违法问题,占比达到64%以上,尤其是“散乱污”企业问题,治污设施不完善等违法问题数量突出。
但是,如何有序开展环保治理却是一门学问,环保“切一刀”,并不是要对所有污染企业“一刀切”。其实,只要有工业生产就会有污染,这是客观情况。环境有一定接纳污染的承载力,只要在承载力范围内,企业就能合法存在。
梅州水泥预制排水管以水泥行业为例,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采用积极有效的措施,将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环境允许的范围之内。新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以来,水泥生产污染物排放限值已经基本与国际接轨,部分指标甚至超过了欧盟标准,企业若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并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事实上,为做好环保,国内水泥企业也作了大量的工作。目前绝大多数水泥企业都建立了有效的污染物治理设施,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降低。以粉尘为例,部分水泥企业排放量已经低至个位数,大幅低于国家规定的20mg/m?的排放标准。“一刀切”的做法,无疑是一种略欠公平的做法。
鉴于此,要逐一审查已投入运行的排污企事业单位,分别建档,对于依法生产、依法治污的企业要保护;对于违法违规的企业,要帮其分析清楚形势,指明出路,限期整改到位;而对于病入膏肓的企业,确实无法挽救的,要下决心清退。
尊重历史事实、区别对待、分类处理是环保“切一刀”的基本原则。但在有些地方,“好经”被念歪了,有的地方政府出于某种目的曲解政策本意,工作方式单一,手段简单粗暴,引发社会怨言。这是工作落实发生的偏差,应及时纠正。对于实行“一刀切”的地方,要感到本领危机,提高识辨能力,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目标。
环保应该作为一只有形的手,限制和淘汰落后产能,并为依法生产、依法治污的优势企业创造发展空间。如此,方能既实现控制污染物排放,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又能发挥优势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并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避免由于治污“一刀切”对国计民生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今年以来,伴随着周期行业回暖的东风,水泥产品价格也出现明显回升,相关上市公司股票的二级市场表现也可圈可点。这与政策面的环保督察、行业间的并购重组和企业层面的转型升级等都有密切联系。然而,就这三方面而言,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同一指向——整个产业集中度趋向提升。
在水泥产业刚刚在中国兴起的数十年内,水泥企业多处于分散经营阶段,行业集中度很低,大型水泥集团在企业规模、市场边界方面均没有充分发展。从时间纵向的角度看,21世纪之交成为我国水泥行业的生产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出现上升趋势的重要拐点。
根据公开统计数据,在2016年,前10户水泥产能总计达14.4亿吨,同比增长6.38%。而中国前十大水泥企业产能集中度已经达到41.7%,较2015年提升2.29个百分点,提升较为明显。根据水泥业内人士预计,待“两材”重组最终全部完成后,产能集中度有望继续提升至42.4%以上。
而集中度的提升,对于我国水泥产业的国际话语权也至关重要。虽然水泥产业整体来看属于“短腿产业”,但只有积极推进国内大水泥企业的发展,以点带面,确实提高水泥行业的整体素质,同时培育公平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以利于国内水泥企业之间的横向并购和联合,才能真正提高水泥行业的市场绩效,进而在世界水泥行业之中脱颖而出,实现“水泥强国”,并使产业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中,发挥更大作用。